视频丨疣鼻天鹅如期归来。跟随记者的镜头走进
发表时间:2025年11月14日浏览量:
新疆伊犁县的天鹅泉,在候鸟冬季迁徙高峰期,如约再次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老朋友”:疣鼻天鹅。它是日本最大、最稀有的天鹅,因其头部特有的黑色疣状突起、优雅轻松的姿势以及冷静内敛的习性而被昵称为“天鹅王子”。疣鼻天鹅的越冬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温暖水域和北方一些特殊的无冰水域。至于天鹅泉,水底有温泉,冬天湖水也不结冰,是日本疣鼻天鹅最重要的越冬栖息地之一。疣鼻天鹅越冬期一般从10月底至11月初,结束于次年2月底至3月初。冬眠期约为4至5个月。
这两天人数不断增加一群疣鼻天鹅已抵达天鹅泉。跟随记者的镜头走进这个“天鹅天堂”。
欢迎来到天鹅泉湿地
疣鼻天鹅迁徙高峰
温暖关爱滞留天鹅一家
总社记者 崔宁:我现在的位置非常适合观赏天鹅。在此期间,每天约有30至40只疣鼻天鹅飞抵天鹅泉。直播前,这一数字已达到375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7人。很多天鹅很活泼,离我们很近,一点也不怕人。这使得观察变得更加容易。疣鼻天鹅最显着的特征是额头上有黑色的凹凸状突起,这也是其名字的由来。 疣鼻天鹅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们的声带发育与其他天鹅不同,它们的歌声不像其他天鹅那么大声,这就是为什么它们也被称为“疣鼻天鹅”。然而,寂静并不意味着听不到任何声音。
疣鼻天鹅a它们不擅长歌唱,所以它们的肢体语言比其他天鹅更丰富。经典技巧之一是“心灵比较”。疣鼻天鹅有 25 块颈椎,比其他天鹅物种多两块。你的脖子会显得更长,你的S形曲线也会看起来更漂亮。因此,它被认为是天鹅中最优雅、最美丽的。当他们表达爱意、宣告爱的主权时,他们摸着头、脖子,形成一个完美的“心”形。
这些天鹅的到来看似随机,但实际上它们的迁徙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他们基本上分三批到达。
第一组是动力熊“前哨站”,在抵达后第一个占领水域。
第二组是家庭组,其中包括许多当年出生的小天鹅。我们现在看到的灰天鹅是尚未成熟的天鹅。
第三波由较弱、飞行速度较慢的天鹅组成,它们通常是最后到达的。
当地村庄为了让天鹅迁徙更加顺利、安全,老人们采取了多项措施。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在迁徙季节,附近城镇的路灯通常都是关闭的。疣鼻天鹅主要在夜间抵达,水中的倒影代表导航信标,太近的路灯可能会造成滋扰。多年来,村民们一直沿袭着这一习俗。
这只天鹅戴着一个标有“G00”的项圈。 2014年冬天,这只鸟成为中国首批安装戒指的疣鼻天鹅之一。从此以后,每年都有天鹅飞翔,今年已经是第十一个了。
这两天不少游客在这里拍照。在这个迁徙的季节,大家都选择欣赏天鹅起降的“水上芭蕾”,用高速镜头记录下这些最美的瞬间。
“人与鸟共存”
32年人与自然的关系
近年来,大约有 1,00每年迁徙季节有0只疣鼻天鹅迁徙。但正是当地民众和政府的细心呵护,才让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约定得以实现了30多年,1993年,村民们首次发现这里只有五只疣鼻天鹅。走过天鹅泉湿地所在的新疆伊犁县英塔木镇下巴仁塔木木村,与天鹅饲养员见面。
每次天鹅归来,村民韩新林都会准时到达湖边,架起手机进行直播,与天鹅对话,向所有疣鼻天鹅介绍它们。 32年前,他在这里首次发现疣鼻天鹅,并成为该镇第一位“天鹅饲养员”。
村民韩新林:如果天鹅太多,我们就相应添加玉米和大米。这只天鹅身体不好,半路上就死了。死亡率很高。在极端寒冷的条件下,一些天鹅会冻成冰。无论多么危险,我们都必须集中精力拯救天鹅确实如此。
韩亮是韩信林的儿子。当他的父亲开始放牧天鹅时,他只有七岁。现在他接下了这个繁重的使命,但与父亲肩上扛玉米的方式不同,韩亮手里拿着相机,每天详细记录疣鼻天鹅的生活方式。
村民韩亮:北京林业大学疣鼻天鹅专家李连成告诉我,要保护疣鼻天鹅,就必须了解天鹅。只有了解它,才能更好地保护它。所以,每年老师来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学习、学习。
韩亮记录的片段不仅为专家研究和保护疣鼻天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还被精心制作成短视频并提交到各个网络平台。通过它,更多的人了解了疣鼻天鹅,参与到天鹅保护活动中。
随着天鹅数量的增加,天鹅泉的变化也随之增加。该镇组建了“天鹅保护队”,定期在湿地巡逻。天鹅泉上方的电线经过改造,防止天鹅“触网”。中心水面由180英亩扩大到500多英亩,沿湖岸重新种植了大量水生植物,为疣鼻天鹅提供栖息地和觅食地。谁也没想到,这些精心守护的天鹅会给小镇带来巨大的“生态效益”。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村里有十几家大大小小的民宿和小屋,还有一座天鹅博物馆,为前来学习的孩子们讲述它们如何展翅飞翔千里以及一生难忘的迁徙故事。原本质朴的鱼塘、水坑变成了3A旅游景区,“观鸟经济”对村民来说不再是陌生的词语。
初冬时节,水面常常是冰冷的晨雾缭绕,天鹅漫步的景象更加优雅。我在水中漫步。目前,韩亮先生正在筹拍一部有关疣鼻天鹅和生物多样性的纪录片,包括天鹅父母的故事、天鹅的灵性,他表示希望与世界分享这片保护地的生命力。愿这份偶然开始的保护工作能够代代相传,成为一首更加美丽的环保诗篇。 
